一艘体型堪比大型航空母舰的钢铁巨兽,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贴海飞行,这就是苏联曾秘密研发的终极武器——地效飞行航母。
1980年代,美国间谍卫星在苏联里海上空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景象:一艘长达百米的巨型飞行器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贴着海面飞行。美国分析人员最初无法确定这到底是船还是飞机,只好给它取了个绰号“里海怪物”。
通过对这一偶然的发现的深入挖掘,才 finally揭开了苏联在冷战时期最神秘的“地效”飞行航母的发展历程。
而对地效飞行技术的探索也并非一日之寒,早在苏联就已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早在1923年就有苏联的物理学家尤里耶夫就对翼地效应的研究就已初步展开了。尤其是他对其在气动力学中的重要性也早已深有所感。但随二战的结束,各国对此的研究也就逐渐放弃了,只有苏联始终坚持了下来,并对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的开发。
1963年,苏联海军向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下达任务,要求开发一种新型军事运输工具。三年后的1966年,第一架地效飞行器原型机在里海成功首飞。
展开剩余76%可谓一款西方所称的“里海怪物”的地效飞行器,其惊世的设计数据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整架的长106米、翼展40米,起飞重量约500吨。借助了8台威力无比的VD-7涡喷发动机这一“心脏”,这庞然大物才得以顺风顺水的“长途跋涉”。
“里海怪物”的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800公里,航程超过7500公里,足以搭载85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执行远程突击任务。如此性能指标,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十分惊人。
通过精准的把握了“地面效应”的这一物理奇观,将其巧妙的转化为地效飞行器的核心技术,不仅为其飞行的奇特性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也为其飞行的可靠性、稳定性、操纵性等方面提供了保证.。由飞机的机翼在贴近地面时所产生的机翼与地面的气流的相对的速度的压缩而形成的使飞机升起的上升力大于下落的阻力而使飞机稳定飞行的奇妙现象即为所谓的“气垫效应”。
这种被工程师们称为“上帝之手”的效应,让地效飞行器能够在距离水面几米的高度稳定飞行。
而苏联的工程师们也就此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创新和改造,最终发展出了独有的动力增升技术。采用将多台喷气发动机的高速的喷流引向飞机的前部手段,既可充分地利用了发动机的全部动力,又可将发动机的全部动力都转化为与地面相对的方向的动力,形成了强大的动力气垫,对机翼的下表面产生了极大的升力,从而将地面上的飞机彻底地解脱了地面上的受力,实现了“脱地飞行”的根本性质。
这种设计使得“里海怪物”能够在水面、沙滩、沼泽、雪地等多种地形起降。
地效飞行器结合了飞机与船舶的优点:它比船舶速度快10倍以上,又比飞机运载能力大得多。这种独特优势使其理论上非常适合执行快速突击、两栖登陆和反舰作战等任务。
由其“里海怪物”的称号就可见其设计的特殊性,既能在战略上对俄、伊两国的重要港口和海岸线形成有效的威慑力,又能在战术上对敌方的海军舰队和海岸的重要军事目标造成突然的袭击,给敌方造成极大的损失和威胁,具有极大的战略战术的杀伤力和威慑力。苏联军方设想让它承担三项核心任务:反舰打击、两栖登陆和快速补给。
而苏联的设计师们则更是目中了更为宏大的构想——将重达5000吨的超级地效飞行航母的威力全部“降”到了“三尺之下”。其可携带25架战机,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快速部署战机的战略优势。而其最具致命的威力就体现在了苏联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大量的战机部署到任何一条沿海的地区上。
尽管“里海怪物”的发展潜力极大,但其却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难以克服的困扰。而地效飞行器尤为如此,其在贴近地面飞行时,对操控的技术要求就极高。如今的飞行驾驶中,能精准的掌握起降的高度才是真正的高手,其一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的失事事故。
“里海怪物”曾经历过两次重大事故。第一次发生在1969年,因湖面大雾导致飞行员无法分辨地平线,飞行器被大浪拍打受损。第二次是在1980年,因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坠毁。
而地效飞行器的发展却又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适应性问题,例如对地面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对此我们就需从理论上对其做出深入的研究。由其在海面飞行时机舱内的空气中所吸入的浪花,致机停机。不幸地地面上的砂石、沙砾等物都可能被机翼的空气动力或其他部位的飞行振动等吸入进发动机的进气口,造成了较大的损坏。但由此也使得地效飞行器的实战部署能力大大地受到了限制。
苏联曾经计划研发更大型的5000吨级地效飞行航母,这一梦想随着“里海怪物”的沉寂而未能实现。
发布于:浙江省恒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